艺术品展

艺术家

当前位置:中华艺术 > 画家 > 【艺术人物】郭全忠:大风吹过黄土与黄河
【艺术人物】郭全忠:大风吹过黄土与黄河
  • 来源:中华艺术
  • 编辑时间:2020/8/20 13:58:32
  • 阅读:

    “中国人物画家需要有像鲁迅先生那样的灵魂,其作品也需要柯勒惠支作品那样的震撼,也需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那样的独特与分量,也需要有黄宾虹齐白石作品那样的民族特色,在这个艰难创作过程中探索并实现中国传统绘画必须要具有和时代相应的现代文化形态。”

  这段话是2010年11月,郭全忠为杭州“首届中国画双年展”所作的文章结尾。今天,依然可以清晰从中看出人物画家郭全忠的终极艺术追求。

2007年4月12日,以已故中国美协主席吴作人名字命名的“吴作人艺术奖”中央美院举行,郭全忠荣获“吴作人造型艺术奖”,著名文艺批评家、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向郭全忠表示祝贺

  一个让人“想哭”的奖

  2012年4月11日,郭全忠接到北京的电话,让他进京参加“一个活动”。郭全忠没有多想,直到12日坐在中央美院“吴作人国际艺术基金会艺术奖”的颁奖典礼上,郭全忠还是懵懂的。颁发到造型艺术奖时,念出了五个全国美术界有影响的画家名字,郭全忠也并没有留意到五位先生属于“提名”。当时任中国美协副主席的詹建俊继续宣读颁奖词:“他立足于中国黄河流域乡村大地的真实生活,数十年如一日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探索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笔墨新形态,成为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杰出代表。”郭全忠懵懵懂懂有了些感觉,直到他的名字被响亮叫起,他才恍然明白自己获得了国内学术含金量最高奖项之一的“吴作人造型艺术奖”,并且是这一奖项中的唯一一位中国画画家。

  当时的郭全忠感到“很意外,很激动”。因为这个奖项“很纯净”,完全公平公正,在所有人完全不知道的情形下秘密进行的,“不是依据某张作品,而是一生的艺术成就来评定的,不分年龄不分画种。”

  事后回顾,领下“吴作人造型艺术奖”的那一刻,是属于郭全忠艺术上最重要的时刻,虽然,他有过很多难忘的时刻,但那一刻的认同,“震撼了我好几年,这是学术圈的认可。我当时63岁了,也已经从画院退休。从事人物画创作47年,这个认可,给了我自信,多年的心酸辛苦那一刻得到释放,很想哭。”郭全忠回忆当时,一直感慨。“其实,我不自信,这个奖给我了极大自信,对别人也许不重要,对我太重要了。”郭全忠不在乎来自很多方的看法和评价,可是他在乎“学术圈”。真正美术界的学术圈是无形的,是那些潜心钻研艺术、研究艺术、献身艺术的人,而且有水平有能力,是艺术精英们,经常在闪着光,你关注他他影响着你,而你也被他所关注过,他能知道你的价值,知道你的东西辛苦、艰难,他能看得懂,“我感觉有这么一个圈叫学术圈。”这个奖肯定了郭全忠艺术上的终极付出,已无憾。

  著名文艺评论家、央美教授邵大箴在颁奖后向郭全忠祝贺,并这样评价:郭全忠是一个很优秀的中国画家,他的人物画不仅有很好的素描造型功底,更重要的是,有中国画的一种意韵。

  “一个出生在河南偏远农村的小孩,今天在这个学科里面被人认可,这个路不容易。”诚如郭全忠所言,他的艺术之路貌似平坦实则“充满血与泪”。

 

慈母手中线  138×68cm1991

黄河古渡 176×130cm1997

月光曲 138×68cm1995

炕头 179x97cm  2010

  十八岁的“伟大”

  “我的儿子是个天才。”郭全忠的农民父亲,在他童年时期说出这句话之时,也许注定了郭全忠后面所有的要走的路。

  1944年农历2月12日郭全忠生在河南省宝丰县赵官营村一贫穷农民家,家族无人与艺术相关。小时候的郭全忠便展现绘画天分,家中墙壁、房梁等任何可被图画的地方,都被他画满,因为那时的小学课程还有书法,他的涂鸦多用毛笔或粉笔,也许,经常信手用树枝在地面画。“粉笔画的舒服感现在还记得,有时候说不清楚一些事情,有点神秘化。”郭全忠还记得幼年时第一次拿粉笔绘画的感受。当时,其父看到他的那些涂鸦,惊呼“我的儿子是天才,”并亲自去买了张油光纸支持孩子绘画,“当时两毛五一张油光纸,不吸水,他又买到一张上山虎、下山虎。我估计当时是七八岁。那个年纪的小孩成天爬墙上树的玩儿,我居然在那儿一根根画老虎毛,一个老虎的毛成千上万根吧,就一直很耐心画”。郭全忠回忆,“这张画卖5毛钱,赚2毛5,买5个馒头,我们家人一天可以吃一次馒头。看看,我很小就真正走入市场卖画了。”郭全忠笑言。

  13岁的时候,父亲带全家到宝鸡谋生,有时靠捡煤渣生活,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郭全忠依然得到父亲的全力支持。他自幼是学霸,除了艺术天分高,其他成绩也是佼佼者。并且在初中时就为《宝鸡日报》设计专刊刊头,有画作发表。在保送高中和考西安美院附中的抉择时刻,父亲依然支持了他的梦想。在那个家长只看中孩子数理化成绩的时候,郭全忠的父亲再一次成为他的伯乐。按当时数理化总拿满分的趋势,如果郭全忠不考美院,“也许就是个科学家”。

  1960年入西安美院附中。三年中,郭全忠依然是学霸,他的素描能力得到老师的高度肯定。记忆最深刻的是三年级的时候,当时给他代课的孙振庭老师,看到他画的那张《布洛特》,非常激动,对大家说: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画出这种质感,看起来能敲得当当响。太伟大了!第一次有人用“伟大”形容自己,“那种自信心那种意义和后来得吴作人奖是同样的”,郭全忠总觉得除了努力之外,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撑自己。也许那是天分,所以总有贵人助。

  附中期间,郭全忠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尤其是在素描和色彩等方面。但1964年考美院时,适逢特殊时期,全国艺术院校国油版雕都不招生。当时是长安画派的石鲁先生认为“国画不能断”,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为美院招了五个学生也是当年全国的五个国画专业学生,郭全忠是其中之一,当时的任课老师主要有郑乃光、陈忠志、陈光健等,彼时已以扎实的素描和造型功力确定了人物画创作方向。

1978在陕北

 1990在黄河

  长安画派和八五新潮

  1979年,是郭全忠重要的一年。那一年,作品《万语千言》入选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五届全国美展并获二等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在至今许多重大画展中经常展出。后受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委托为邓凝超复制,复制件现存中南海。也昭示着他是一位关注现实的人物画家。

  郭全忠读书的时候适逢文革,1970年毕业时,很多艺术机构和单位都是停滞的,幸好还有陕西省群众艺术馆,他和同学王有政一起分到了这里。但文革十年,给郭全忠的价值观带来了极大冲击,他开始独立反思。后来看到了同学拿了张照片:周恩来回到延安,拉住一个老乡的手,总理深沉忧虑。这个画面打动了郭全忠,从1978年开始酝酿这张画1979年完成, “我是流着泪画的周恩来总理”。画作一经问世,便引发轰动,并获得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评论家们认为:这张画从写实的“英雄主义”转为写实的“真实形象”,是郭全忠写实主义画风的代表。


 万语千言 225×133cm1979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陕北婆姨 96×179 1996

运牛图 46×68cm1998

  批评家刘骁纯认为:《万语千言》是郭全忠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现实主义创作阶段的代表作,这件作品体现了两个重要因素:一找回现实主义的本质,直面农村贫困落后的真实性;二在写实风格中融入了大写意笔法,强化了对艺术家不平心境的直接抒发。后来的变化,便是这两个因素不断膨胀而导致的一系列蜕变。

  1970—1980,郭全忠在群艺馆的十年,踏遍了整个黄土高原,深化了对“深入生活”的了解,完成了素材的积累。“是以关注陕北农民为主,通过此关注中国农民的命运。我认为中国本质上是农民社会,农民的命运就是中国的命运。”也许由于郭全忠出生农家,他对农民有着真挚有疼痛的感情,“他们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他了解他们的悲欣苦乐,他们在他的画面中是真实的、悲怆的交响曲。评论家阿莹曾说:他是一位高度关注民生、关注人文价值的艺术家。这点,始终贯穿了郭全忠的艺术创作和思想观。

  1981年,郭全忠调入陕西国画院从事专职中国画创作,从此和崔振宽、王有政、张振学等国画家共事,开创了陕西画坛的新高峰。

  如果说,得益于石鲁先生的呼吁得以读美院国画系是郭全忠初次与长安画派结缘。那么,1981年正式进入画院,则正式受教于长安画派,成为郭全忠艺术创作上的重大转折点。

  “这个时候考虑的是笔墨问题。因为陕西国画院受长安画派的影响,方济众是我们的院长,何海霞是我们的副院长,这时长安画派对我的影响真正开始了。”郭全忠在美院接受的现代科班教育和中国画传统观念有了一定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成为郭全忠和迫切需要解决问题。当时方济众院长把全国的老画家邀请到陕西讲课,比如叶浅予吴冠中程十发崔子范,还有黄胄陆俨少等,我们亲自在跟前看人家画,郭全忠还记得陆俨少跟方济众说:“你们不懂笔墨。”方院长生前还在感慨:人家画的是画,我们画的是生活。

老人与狗 179-97cm 2015

老人与狗 局部 179-97cm 2015

种子 68×68cm1999

情系西部 116×185cm2001

 北方农民  70×46cm1993

情系西部 116×185cm2001

 聚焦 120×218cm2000

  这一段阅历对郭全忠非常重要,艺术大家的言传身教,中国画重视书法和笔墨的实践传统,都在影响着他。郭全忠在极力“回归中国画本质”,在素描和笔墨间的矛盾中痛苦做着抉择和平衡。在这样的探索中,1984年,郭全忠创作了《自乐班》,已经不太讲透视讲平面构成,开始加重了中国画表现力的思考和笔墨造型。从强调明暗的素描性笔墨向强调结构的写意性笔墨过渡。《自乐班》入选了第六届全国美展,依然是北方农民群像,他们的悲苦与坚韧一览无余。

  之后的八五新潮对郭全忠的冲击又是巨大的。“冲击到你怀疑自己走的路子。一个大浪打来,我怀疑过去坚持的艺术观念都错了,现代艺术到底怎么走。” 当时迷惘甚至“失言”了好几年,不知道怎么走。但是“现在回头看,依然是长安画派和中国传统的影响更大。”

  1985年,郭全忠对于人物画有了新的思考,在一次全国人物画研讨会上他做了尖锐的发言:为什么山水画家黄宾虹花鸟画家齐白石等,作品是越老越辣,可是我们的人物画家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式微?我认为中国画必须发挥自己的特性:笔墨。把笔墨如何充分发挥,如果中国画只是凭造型,拼不过油画,拼色彩更不用说了,一定是充分表现出笔墨时候油画无法达到。如果是西画观念写实观念,中国画笔墨根本得不到充分发挥。


紅指甲69x138cm2005

农民问题 158×190cm2004

不再偏僻的山庄 179×96cm2010

麦垛子150x120cm2002

归 125×125cm1993中国美术馆收藏

山村一农家 95×179 2005

  八五思潮又强化了郭全忠对现代艺术的认知: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如果没有强烈的对社会、对艺术的新观念、新看法就很难搞艺术,在西方也是这样子。

  理论认知上有了清晰目标,舍弃了自己的某些强项,为了更有魅力的未知。郭全忠继续在他“美与苦涩”、苍茫悲凉的人物画之路上砥砺前行。

  这个阶段,他的作品已经从写实主义转化为乡土表现,出现了不少力作。《选村官》《新嫁娘》、《农民问题》、《陇东麦客》等均获好评。同时,在“言说方式”上有了突破,无论从大型作品《归》(1993)、《黄土高坡》(1995)、《少女》《不再偏僻的山庄》《黄河古渡》(1997)、《农村民主会》(1998)、《运牛图》《选村官》(1999)、《聚焦》(2000)、《麦垛子》(2002)、《自习》《早读》(2003),还是中小型作品《北方农民》《背上的梦》(1993)《母子仨》《西部汉子》(1994)《炊》(1995)、《大胡子与小不点》(1996)《红指甲》《阳春三月》(1997)《小学生》(1998)等,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2005康巴写生 

 2003和家人在青海玉树藏区

 2008三原农家

  继承与创新

  1994年,郭全忠有了四十五天的美国之行,观看了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的经典之作,了解了西方当代艺术和文化的现状和历史脉络,终于格外清楚了中西方的特质。他认识到:中国画如果按照西方原封不动搬过来,注定没有出路;但沿着传统模式一成不变,同样没有出路。中国画只有在自己的基础上往前发展,走自己的现代化。这是当下中国画家的任务和使命。

  郭全忠为这一使命在坚持不懈:2003年完成《早读》 ,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2005年完成《红指甲》;2009年4月完成作品《南泥湾记忆》;2010年完成《藏族母子仨》;2013年完成《俱往矣》;2014年完成《父老乡亲》。。。。。。画卷中的人物和气质犹如大风吹过黄土高坡,悲壮与苦涩的气质令人凝神屏息。“我不喜欢甜腻之美,有人说我的画丑,那是真实。我认为矫揉造作才是丑。”郭全忠如是说。

  其中很多作品有着强烈的寻根意识。郭全忠认为:这是我心灵中的东西,我必须根植传统文化和生长环境的根脉之中;对于模仿西方式的创新,郭全忠认为那不是真正意义的变革。尤其那些抽其骨而图其表的创新,所面临的困境和尴尬就是证明,不承认母体必然不被母体承认,其结局是最大的悲剧。

  郭全忠是受现代美术教育成长起来的,并不排除学习西方,也赞成中西交融。但是本质上应该有自己的“根”。

俱往矣97x179cm2013

  有人说:郭全忠一生都在继承和创新五个字上倾注心血,不无道理。他说,如果我做全国美展评委,“就会把票投给在传承传统和创新之间浴血奋战的那些人,因为我知道他们有多难。”

  批评家郎绍君认为郭全忠在人物画上有很重要的突破,其作品最大的优点在于“真实和笔墨”:郭全忠的成功探索,是对西北题材人物画的突破,也是在形象与笔墨这个根本问题上对当代写意人物画的突破。但这探索没有结束,他还可以做得更好。

  郭全忠目前还在继续深化着他的探索,他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由,他在书法和绘画上均未必达到自由度。他用“血与泪”的深情描画的农民画卷,在时代的大变革中,还在继续新的悲与苦、力与美。

  结束语:郭全忠的人物画卷,是大风吹过黄土与黄河,主题是永恒的农民农民。最令人感动点在于:天才的绘画能力之外,他对于民生与人文的高度关注。艺术家的高贵终是在于悲悯与爱。

黄土高坡 96×326cm1995

自乐班1984

选村官   130×183cm1999 九届全国美 展铜奖

早读  144×288cm2003荣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南泥湾记忆210x560  2009

父老乡亲  144x520cm  2013 

  郭全忠简介:

  1944年生,祖籍河南。1969年毕业于西安美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西安美院客座教授,陕西省文史馆馆员,陕西美协顾问,原陕西国画院人物画家、副院长。

  自1979年以来,多幅作品先后参加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举办的第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其中《万语千言》获二等奖(1979),《选村官》获铜奖(1979),《早读》获铜奖(2003)。应邀参加上海1998美术双年展,深圳一、二、三、四、七、九届都市水墨双年展,北京首届、二届国际美术双年展,2011杭州首届中国画双年展。文化部与中国美协举办的“百年中国画大展”。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开放的时代”“农民、农民”“都市。田园”等画展,国家画院举办的“笔墨经验谈”“写意中国”等画展。2016年同時在鄭州河南省美術館、西安怡然居美術館舉辦「秦腔豫情」「山高月小」個人畫展。2007年获《2006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造型艺术]奖》大奖。同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其作了专题节目。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刘爽

摄影师携“大眼球”拍另类作品
摄影师携“大眼球”拍另类作品 呼吁关爱眼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产品。但过度地沉迷玩手机、P...[详细]
中国移动杯·龙江色彩手机相机国际摄影大赛:冰凌花
中国移动杯·龙江色彩手机相机国际摄影大赛
>冰凌花,是北方高寒地区特有的一种耐寒草本植物,其学名为侧金盏花,属于毛茛科、侧金...[详细]
穿越搞怪雕塑引热议
穿越搞怪雕塑引热议
>  郑州百年德化新街地下商场内的穿越搞怪雕塑:关...[详细]
艺术作品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详细]

CopyRight© 2011-2015 zgqy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艺术 版权所有

服务热线: qq1987369246 18612878329

备案号:京ICP备13006885